特色馆藏

第十三章 交通 信息产业

 

 

 

 

第十三章   交通 信息产业

第一节    交通设施

 古道

(一)过境古道

古道主要是指古时用石板铺设的长途通行的主干道。木耳是江(北)邻(水)古道(分为西路、中路、东路)中路的必经之处。

江邻古道中路:本境与巴县权隔一江。出厅城东南文星门由旱道十里至义里之溉阔溪,十五里至寸滩,十里至石盘头,五里至龚家岩登黄岛山,五里至黄葛坪,五里至一碗水场,五里至两路口场,二十里至仁睦滩,登大岭十里至木耳场,五里至贺家石,五里至凤和场,又五里至石鞋场,五里至木板,五里至木耳场,八里至牛黄庙,七里至永兴场,十里至梅家店,十里至茨竹场,五里至塘房,五里至云台寺,十里至文家,十里至土地坡,十里登五台山口至秦家场,十里至宝架楼,十里至龙神洞,五里至祝圣堂,五里至上宝顶。此三十里内,路尤险峻,山顶即江合邻岳四色分界处。由江北城文星庙出发,经头塘、尖山庙、回兴、两路、仁睦,进入木耳,经莲花、学堂、新合、白房、新庙村。

(二)镇际古道

明、及民国时期,木耳与邻近场镇均有宽1米左右的石板大道相通。主要有以下几条古道:

木耳—静观  由木耳上场口出发,往西行经龙王庙,长40多公里。

木耳—石鞋  由木耳上场口至石鞋,路经过新合村、白房村、新庙村,长约7.5公里。

木耳—王家  由木耳中场口经新乡、举人坝,长约14公里

木耳—龙王庙  由木耳上场口经花滩村、桥头村、哑口村,长约20公里。

 桥梁

(一)人行桥

木耳地处丘陵地区,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,人们出行靠走石板路或山间小路。木耳有后河和长溪河支流等河流,穿越这些河流,历代人们修筑了凤登桥。木耳地区的主要人行桥有:白杨桥(木耳-白云山、哑口村内)、石古桥(在石坪村内)、桥桥(在新乡村、新河村内)、金石桥(在石坪村、金刚村界内)。

(二)公路桥

1、桥桥,地处木王公路(新合—新乡村内)桥下,空腹石墩,桥长12米,桥宽4.5,米,桥高6米,设计载重10-50吨,于2000年政府投资11万元建成,桥下河水从石鞋村流出,至下流入磨滩河,离此桥附近应有一拱桥,修建于1951年,至今供行人路过,桥长5米,宽3米,用石头建成。

2、跳墩桥,地处石坪村内,河水从长溪河途径五通庙村、新乡村、石鞋村到古路镇,桥长10米,宽7.5米,桥高10米,修建于1995年。

3、白杨桥

地处白云山村,河水由良桥村流入到桥头、莲花村,东方红水库,双凤桥街道兴旺村,桥长7.5米,宽5.5米,修建于2000年,镇投资11万元。

4、金石桥

地处石坪村内,河水从长溪河经过金刚村、石坪村道王家的鸟牛村道王家河村,长6米、宽4米,高3.5米,2005年修建,政府投资2万多元,石坪村投入3万多元。

 公路

木耳镇于重庆市渝北区北部,距渝北区人民政府驻地11公里。北邻木耳镇,南接双凤桥街道,东连古路镇,西毗邻北部区复兴镇。镇与镇之间公路相通,村与村之间道路相连,交通便捷。

2003年9月,全镇通车里程122.8公里,其中国道15公里,镇道16公里,村道106.8公里,四级路面及其以上达3401公里。

(一)国道

汉渝公路,即国道210(包头—西安—重庆—贵阳—南宁)之西汉中至重庆段,纵贯木耳南北。从木耳镇上场进入石鞋境内,经莲花村、学堂村、新合村、白房村、新庙村、茨竹村、木耳镇进入四川省邻水县境内,镇境内长约13公里。民国28年(1939)4月开始测设,民国29年(1940)测设结束,同年10月路基修通。民国31年(1942)8月竣工通车。民国35年(1946)划为国道,1954年列为省道,1979年复定为国道。民国37年(1948)因“戡乱剿匪”再次维修。1966年扩建,路基宽7—8米,路面宽6米,改泥碎路面为沥青路面。1972年开始进行改造,1974年9月铺完油路面。据1985年观测,每周一混合过境车辆平均为2145辆,到2004年,渝(重庆)邻(水)高速路通车后,车流量大大减少。1997年再次进行公路改造,路面为水泥路面。

(二)镇际公路

1、五新路

五新路(新乡村—五通庙)从新乡桥界经马家寺、大屋基、熊家院子、小沟、王家八字,七水岗哑、五通庙村,此条路加上社道共8.05公里,道路修建于90年代末,道路硬化为水泥路面。

2、石古路(石鞋村—石坪村)

石古路(石鞋村界—石坪村界)从石鞋村变电站、大石坝、白房子、岗哑堡、河嘴、石家安、何家、石坪村,此道路有各社道分支路共长14.65公里,此条路修建于90年代,由镇、村养护,近路路面全部硬化。

3、新磨路(新合村—磨滩),

新磨路(原木耳区医院、农技站—磨滩),此路修建于2003年12月竣工,道路全长3公里。

4、木王路(木耳—王家街道)

木王路(从新合村—举人坝村)我从木耳上场口敬志院经桥、新乡村、举人坝村的大石坝,路面为水泥路,社道在内全长共7.7公里,此路1998开工,2001年竣工。

5、金石路(金刚村—石坪村)

金石路从金刚村办公室经过简家、河、马家垭口、河嘴,道路全长4.5公里,修建于90年代末,道路路面全部硬化。

6、木白路(木耳—白云山)

木白路(学堂村—哑口村)从学堂村、沙岚哑经过渣场、黑塘、新坝、手机塔、道角、楼房沟、土地垭口、哑口村,路面为泥结石路,此路修建于80年代末各社道共全长19.76公里。

7、双良路(白房村—良桥村)

双良路从白房经过九道拐、石堰塘、良家桥,修建于1997年开工、1998年4月竣工,道路全长2.7公里,系为四级公路。

8、舵白路(白云山—舵井)

舵白路从垭口经过白云山村、复兴镇地界到舵井,在木耳镇境内有6公里路程,系三级公路,此路开工时间建于1978年,于1979年1月竣工系三级公路。

9、白方路(白云山村—方山村)

白方路经小、七字、老景谷、下坝子、仰天富到陈家坡,道路全长5.5公里,系等外级公里,1998年动工,1999年12月竣工。

10、白新路(白房村—新乡村)

白新路修建于2002年,全路程长3公里,系等外级路。

11、天复路

天复路从金刚经高家、平房、大白村、大良子 、知青点、单归元、道路全长4公里,系四级公路,修建于1999年。

(三)村级公路

木耳镇道路情况表

道路名称

经过地点

里程

等级

涵洞数

开工时间

竣工时间

石古路

石鞋、五通庙、石坪

6

18

1997.3

1998.4

金石路

金刚、石坪

4

9

1999.5

2000.3

良桥路

白房、良桥

2.7

8

1997.5

1998.4

五新路

石鞋、五通庙、新乡

7.8

21

1998.8

1999.1

木王路

新合、新乡、举人坝

5

14

1999.7

2001.1

木白路

学堂、垭口、白云山

10.8

等外

25

1997.8

1998.10

新磨路

新合

3

等外

9

2002.9

2003.8

舵白路

白云山、垭口

6

17

1978

1979.1

白方路

小塆、七字、老景谷、下坝子

5.5

等外

10

1998.3

1999.12

白新路

养天富、陈家坡

3

等外

10

2002.3

2003.2

天复路

金刚

4

12

1998.8

1999.12

 人行便道

为了建设新农村,方便群众生产生活,2005年修建人行便道40公里。2006年修建人行便道60公里,统一规划在金刚村等10个村实施。

第二节  运输

 人力运输

解放初期及以前,各种物品运输,主要靠背负肩挑。家家户户皆有扁担箩筐、麻布口袋等运输工具。及至20实际末期,短途、小量运输仍免不了人力。

古路、永兴一袋的高滩米、寸托米,颇为盛名。民国初期,成群结队,多时上百人,每场到幺滩担两斗米(45公斤)到木耳镇来卖或将米挑往四甲(三圣、偏岩等地)出售,赚取力资以维生计,当时叫作担“二斗”。

有钱人出行时,雇轿代步。由于木耳地处丘陵,山路陡峭,“滑竿”便是一种轻便舒适的交通工具,木耳贫苦百姓操此行者甚多,时称“轿夫”。

 畜力运输

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,木耳地区少见的畜力驮运。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之后,始见有人购买骡马从事山区短途运输。80年代主要以驮运煤炭、化肥为主。90年代后,农村建房逐步发展为砖混结构,用骡马运水泥、砖瓦、石子、河沙等建筑材料的逐渐增多。

 保钢运输

1958年8月,在“以钢为纲,全面跃进”的方针指导下,木耳地区掀起了“全民动手,大办钢铁”运动。当时无机械全靠人力,组织了木耳地区数千名劳动力,在白云山,甲子岩、胡豆煤厂一带开凿浅铁矿进、煤井,采矿采煤;建土焦窑炼焦炭,矿大山和四旁树做燃料;建木轨道、滑道、梭槽,以利运输。后来人们称之为 “保钢运输”。耗费了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但高炉里流出来的铁水却达不到要求,收效甚微。

 公路运输

(一)货运

民国31年(1942)汉渝路竣工。地处汉渝路的木耳交通便利,但解放后直到60年代,车辆很少。当时承担江北县汽车运输任务的只有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63队。70年代,县上各大系统如粮食、供销、食品、农资等,陆续有了自己的车。尽管如此,还是不能满足货运的需要。80年代后,个体车辆逐步出现,90年代私车发展迅猛,到2006年,木耳个体经营的货车达数十辆。运进运出的物资,90年代前主要是生产、生活资料;进入90年代,除生产、生活资料外,建筑材料的运输量逐年增加。90年代之前,货多车少,是货找车;进入90年代后,货在逐步增加,但车的增长速度更快,出现了车寻货的现象。

(二)客运

汉渝公路建成后,通行于该路的车辆很少。50年代有长途客车通行,客车只停石鞋场不停木耳场。60年代初,有少量的货车通行,时有货车代客车进行营运。在临江门对岸的简家台上车到木耳一统商店下车,结束了木耳到重庆全靠步行的历史。随后,把重庆的车站设在江北嘴下横街(朝天门对岸),代客车改为客车。此后,重庆的车站迁至千斯门。牛角沱大桥和观音桥车站建成后,改在观音桥上车到木耳,仍在一统商店下车。70年代初期,在木耳邮局公路边前上下车。车站售票委托邮局等单位派人负责,按售票金额付给一定比例的管理费。

60、70年代车少,每天只发一、二班,1984年发往重庆的客车每天4班,1987年增为6班,1993年增为10班,1994年后每半小时发车1班,2001年每20分钟发车一班。

随着公路网的建成,客车通达地点也发生了变化:60年代初,重庆——木耳——石鞋;70年代末,重庆——木耳——白云山;每天过路客车逐年增多,2000年达100辆次。2004年渝邻高速路通车后,车流量大大减少。

1994年起有三轮摩托和长安小货车来往于镇内外各地,这些车辆既搭人,又拉货,甚为方便,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
20世纪70年代,客运车辆全属国营。80年代开始有私营客车。此后逐年增加,到2003年,在木耳境内参加营运的私车达30余辆,其他营运的车辆也多为私营。

90年代前搭客车,必须在站(点)购票上车、下车,有时还需提前一、二天买票。90年代后招手可上,后来,驾售人员拉客上车,招手就停,出行极其方便。

 公路养护

按照渝北府发【2005】64号文规定,区政府对各镇、街农村公路管养情况进行了检查,2006年1月15日区委副书记向先全主持召开了2005年下半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,决定在2006年2月份(春节后)再组织一次检查,将全区农村公路养护补助经费总金额的10%作为统筹安排,2005年下半年农村公路养护补助经费按总金额的50%补助,木耳镇养护泥结石路11.8公里,补助经费5.9万元,养护村道111公里,补助经费11.1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