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色馆藏

《江北厅乡土志》、民国《江北县志》整理修订说明

 

 

 

 

《江北厅乡土志》、民国《江北县志》整理修订说明

国有史,郡有志。清代江北厅和民国时期江北县都曾修志。清道光时,江北厅署编修的《江北厅志》,已刊印出书。光绪末编修的《江北厅乡土志》和民国时期编修的《江北县志》只撰出了志稿,惜未

修毕成书。《江北厅乡土志》稿5万余字。《江北县志》稿15卷50余万字,由民国三十三年成立的江北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及成员罗超凡、张艺耘、戴正诚、何孟庚、文化成等负责编辑。两部志稿保存了该时期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各个领域的丰富史实,是清道光以后至1949年期间不可断缺的地方志。然两部志稿俱为多人手书,楷草不一,从右至左竖排,未断句无标点符号,内容多处空缺,文字亦多错漏。两志手稿纸质非佳,字迹欠明(乃复印本),难于阅读、查考使用和经久保存。

渝北区(江北县)地方志办公室多年前即考虑对这两部旧志进行整理修订,以期发挥其应有作用,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实施。2010年,热心方志的龙兴华先行做了开路性的工作,着手细读两部志稿,进行誊正,断句标点,为其后进行整理修订打下了基础。2013年7月,区地方志办公室正式启动此两部旧志整理修订工作。聘请傅恒模、龙兴华、李定泉、王隆仿、廖顶文5人,组成旧志整理修订工作组,与区志办人员共同研究制订整理修订方案,明确了整理修订工作的方法和具体要求、完成时限和实施方式等。2013年8月开始实施整理修订工作。鉴于两部旧志内容繁多、文字模糊且多遗漏,整理修订工作以分头单独修订与集体研究修订相结合、流水校对与交叉校对相结合等方式,采取读、标、改、补、调5法并用综合实施。读既是第一步骤,且又贯穿于其后的修订中。修订组人员先通读两部志稿全部内容,随后依次逐卷研读并整理修订。标指断句并打出标点符号,要求断句正确,准确表达文意,规范使用各种标点符号。改是对错误之处加以改正,包括改字、词、句。通过修改使文意清楚,词语准确,句子通畅。并将不影响其意思表达的繁体字改成规范简化字。补就是对志稿中的空缺、遗漏处,依据其前后文和资料予以补充完整。调就是对有关内容调位置、调顺序,对较长篇幅且未分段的文章分出段落,以及调整行文格式等。整理修订采取分头单独修订与集体研究修订相结合,对有不同见解之处,集体反复研究、斟酌,统一意见改定。志稿内容录入和校对工作与整理修订同步进行。由万成琼承担志稿录入电脑和修改完毕。经整理修订完一卷,便按改定本作修改。经修改后印出由整理修订组人员进行第一校、二校。后阶段整理修订组人员均投入校对工作,交叉进行第三校、四校、五校。至2014年5月,完成了《江北厅乡土志》稿、民国《江北县志》稿的修订校改工作。

此次整理修订行文格式横排,采用规范简化字,然对含义特定的繁体字、异体字、古今字、通假字,作了必要的保留,以保存原义为目的,决非有意紊乱文字。两部志书多有取材于清王尔鉴主编的《巴县志》、宋煊主编的《江北厅志》,此二书已习惯省称《王志》、《宋志》。整理修订中涉及以上两书仍沿袭省称。其他颇有类似者,不嫌偷懒之讥,也擅例仿效。

《江北厅乡土志》和民国《江北县志》整理修订工作在区志办领导下进行。姜勇主任全力支持并经常指导,审阅了经整理修订后的两志全部内容。李光娟、徐吉容负责协调联络工作,万成琼负责电脑录入工作,整理修订工作安排合理,组织有序,推进高效。两部旧志整理修订完成,是参加诸位同仁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集体智慧的结果。

此次整理修订工作难免遗憾。一是原稿有多处模糊不清、极难辨认的文字,虽经修订者尽力斟酌推敲,但仍可能存在个别误读误判之处。二是原稿多处空缺,修订者把补充缺漏作为整理修订的重点之一,但极个别处虽经多方查阅资料,再三推敲研判,仍无法补出,恕存空缺。三是两部旧志量大篇长,文言文和诗的数量尤多,更有如“礼俗”的祭祀乐谱早已不用,“艺文”中的“说文·小学”、“中水考”、“三巴考”,内容繁难而偏狭等等,限于修订者的学识和能力,整理修订难免不妥不当之处。于此,整理修订者虚心接受读者批评指正。

参加旧志整理修订工作的人员:

姜勇  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、渝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

傅恒模  《江北县志1986-1994》总编、渝北区教委调研员

龙兴华  《江北县志》特约编辑、《江北县志1986-1994》特聘编辑

李定泉  渝北区教师进修校高级讲师、《江北县志1986-1994》特聘编辑

王隆仿  渝北区教师进修校教师、渝北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研员

廖顶文  渝北区统景镇中坪中学教师、《江北县城乡建设志》等志主编

李光娟  《江北县志1986-1994》编辑、渝北区地方志办公室副调研员

徐吉容 《江北县志1986-1994》编辑、渝北区地方志办公室综合科科长

万成琼  渝北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、技师

渝北区地方志办公室

渝北区旧志整理修订工作组

2014年5月